
商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35岁的唐尚珺宣布复读,再度登上热搜。唐尚珺并不是“学渣”,恰恰相反,自14年前立志考上清华大学开始,唐尚珺多次被知名高校录取后选择退档复读。35岁的唐尚珺已参加过15次高考,曾被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广西大学、重庆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录取,但都未去深造。今年,唐尚珺以594的高分意外败走华中师范大学,高考之路再遭重挫。
不走寻常路的唐尚珺每年高考都会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大家或是赞赏他对梦想、初心的坚持,或是认为他屡次被录取后复读是浪费录取名额和教育资源,甚至有人质疑他是为了录取奖金的“职业考生”。来自社会各界的目光聚焦到他身上,让他不由自主地成为了舆论场的C位。面对众说纷纭的舆论,他恐怕也承担了不小的精神压力,在做决定时心态是否还能保持平和,也不得而知。
高考对于人生意义之重大,不必多说。选择什么学校、什么专业,都是事关今后人生道路的大事。我们尊重梦想的重量,尊重属于考生的未来。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容易对唐尚珺的故事产生共情,会不由自主地关注,像追剧一般,想要看看这名高考“孤勇者”今年会取得怎样的结果。被围观、被议论、被评价……被舆论裹挟的不仅是唐尚珺,还有那些围绕唐尚珺的观点,相互辩得不亦乐乎。
“聚光灯效应”突出的是非典型的、有故事的个人。每年1000多万名考生中,像唐尚珺一样的当然是极少数。绝大多数考生会按部就班地经历考试、录取、入学,哪怕学校和专业并不符合初衷。毕竟高考也不是人生唯一的机会,对于十八九岁的青年,无论高考结果如何,未来都还具有无限的可能性。通过考研、考博进入心仪名校圆梦的,也大有人在。唐尚珺上清华的梦想,很多考生也都有过,但不是每个考生都能承担那高昂的沉没成本。谁不想上清华北大?脚踏实地、接纳现实,才是属于大多数考生的共识,才是他们做出的现实选择。
唐尚珺做出的是他个人的选择。能够容纳这样的选择,已经充分说明了我们高考制度和社会舆论的包容度。然而,旁人的置评,总归无法完全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对他做出选择反而可能是一种干扰。唐尚珺的经历,并不具备参考性和可复制性,也并不值得提倡。舆论更应该突出天道酬勤、坚定选择的社会共识,既尊重每个人做出个人选择的权利,也应该正确行使对一些选择保持沉默的权利。让唐尚珺渐渐消失在舆论的聚光灯前,淡化“特立独行”的叙事滤镜,既是舆论对他的善意,也是舆论对社会共识的尊重。
特约评论员 吴迪
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
编辑:龙春晖
责编:李洋
审核:陈旭
关键词:
攻略
装备
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