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

虽然有文化差异,但它确实是一部好电影

  • 来源:哔哩哔哩
  • 时间:2023-07-05 13:02:24

由于唯物主义无神论和中华民族历来的现世主义的影响,一些华人对于这种宗教元素可能有些难以理解,特别是这部电影具有很高的历史真实感的情况下。这可能也是文化差异的一种表现吧。

犹太人们由于自己所遭受的苦难,迫切地渴求着一个所谓的“救世主”来拯救他们。虽然耶稣的神力在这部电影中确实存在,但影片中人物的有些言行确实令我感到怪异。

比如阿里乌斯执政官在打赢战争后感谢宾虚的神,但我看见的是成千上万的战士在流血在牺牲,无数的劳工终日重复着繁重的苦役最终在痛苦和绝望的挣扎中沉入大海。而这些则被表述成这一句话:


(相关资料图)

又如宾虚因为自己和家人而愤怒,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很正当的行为,而以斯帖却用耶稣的话“要爱自己的敌人”来劝解他。这种类似以德报怨,宽恕别人放下仇恨的想法我能理解,也能接受,但在这种情况下用这种语言表述来劝总给人一种洗脑的感觉。或者说电影后期人们对于耶稣的崇拜往往都给我一种被洗脑的感觉。

在看后半段的时候我其实一直想不出米利暗和提撒两人的病该怎么治,后来看到结尾才发现是我的思维太狭隘了,只用现实的思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部影片作为史诗式作品,自然是可以出现神迹的,而且它对于这里的处理也并不突兀,没有那种超自然魔法变变变的俗套感(或者说是怪异感更好点,毕竟对于这种上世纪中叶的电影这个真的不一定算俗套)。

个人感觉电影的结局其实是得益于它的史诗题材特征所以可以用一种超自然的方式来解决这些现实中曾存在过的问题。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不是也算一种理想化的处理方式,用理想化的手段来解决现实问题?而这种“理想化”,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当时历史中民众的普遍愿望?可惜在现实中并没有耶稣来给全人类洗礼,或者说宗教本来就是一种理想化的产物。

有些人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我要在一部史诗电影中寻找现实,但一部“史诗”肯定是要以历史为基底的,并且这部电影有着很强的历史真实感。

总而言之,虽然这是一个宗教神明力量真实存在的史诗世界,但在这种鲜明的历史真实感之下,看着这些受苦受难的人们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上帝”身上,我不禁对马克思曾说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当时历史中的人们对于生活的苦难,只能用这种方式来麻痹自己。

但是既然能给我更深的理解,是不是也从另一方面说明电影对于众生和时代背景的刻画水平确实不差呢?通过宾虚的经历以小见大很真实地描绘出了公元前后的一幅史诗般的壮阔的画卷。虽然我对宗教没什么好感,但我能理解公元前后现实历史中的他们,毕竟在当时的情况下,除了用基督教来自我麻痹之外没有什么更好的精神寄托方式了。人想要活下去,总得有个盼头吧。

画面、动作、布景、情节和人物刻画的效果不用我多说,特别是赛马那段是真的精彩。

对于耶稣从头到尾没有露脸却从他的身姿中表现肃穆与神圣感的处理也很优秀,不过这个镜头里,相比用后期把脸涂黑的方式,是不是用近处的人或物体挡住耶稣的脸会更好一点?

至于有些人说的“爽文”,虽然这部电影中有些情节看似比较近似爽文,但如果只是用这种标准来划分爽文的话,爽文的范围估计要史无前例地扩大了。

如果是西方人来看,那么他们估计会有比我更深的感触,只不过前提是这部影片最初上映时的西方人。现在的好莱坞是拍不出这种东西的,原因不仅是什么商业化、政治正确、群众反智思考简单之类的,也是因为现在西方已经基本淡化基督教概念了,在这部电影问世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西方的基督教信仰还是比较浓厚的,而现在,除了少数极保守派外基本上都是走个形式了,他们现在去看的话,相对于他们的祖先,共鸣估计也不会那么大了。

总之,虽然由于文化差异和时代差异,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国人对于电影中的宗教元素可能难以理解,但它确实是一部好电影。

单纯个人愚见,理性讨论,不喜勿喷。

关键词:

推荐内容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公教育装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8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